全球性的細菌抗生素耐藥是近年來感染性疾病治療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細菌可對某類抗菌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也可同時對多種化學結構各異的抗菌藥物耐藥。隨著各種新型抗生素在臨床的應用,細菌的耐藥也越來越廣。本文對細菌耐藥機制及自動化儀器檢測耐藥機制等方面的新進展作簡要綜述。
1.細菌耐藥性的定義
細菌的耐藥性又稱抗藥性,即有些人長期應用抗菌藥物后,由于病原體通過各種方式使藥物作用減弱,如產(chǎn)生使藥物失去作用的酶,改變膜通透性阻滯藥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等。這些方法都能使病原體對藥物產(chǎn)生抵抗性能,亦即抗藥性。換句話說,耐藥性就是細菌在藥物高于人類接受的治療劑量濃度下能生長繁殖的性能。
細菌的耐藥可能與整個種的固有特性有關,也可能出現(xiàn)在正常敏感菌種內,通過變異或者基因轉移獲得。耐藥基因決定了各種各樣的機制,使細菌抵抗特定抗菌藥物的抑制作用。
2.細菌耐藥性的分類
細菌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抵制抗菌藥物作用:①產(chǎn)生滅活酶或鈍化酶,使抗菌藥物失活或結構改變;②抗菌藥物作用靶位改變或數(shù)目改變,使之不與抗菌藥物結合;③改變細菌細胞壁的通透性,使之不能進人菌體內;④通過主動外排作用,將藥物排出菌體之外;⑤細菌分泌細胞外多糖蛋白復合物將自身包繞形成而細菌生物被膜。這些耐藥機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兩個或更多種不同的機制相互作用決定一種細菌對一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水平。
3.細菌的耐藥機制
3.1 細菌產(chǎn)生滅活酶或鈍化酶 細菌可產(chǎn)生滅活酶或鈍化酶,并以此來破壞各種抗菌藥物。目前,細菌產(chǎn)生的滅活酶或鈍化酶主要是B一內酰胺酶、氨基糖甙類抗菌藥物鈍化酶、氯霉素乙酰轉移酶和大環(huán)內酯類一林克霉素類一鏈陽菌素類(MLS)類抗菌藥物鈍化酶,其中人們對B一內酰胺酶研究最為深入。
多數(shù)臨床常見致病菌可產(chǎn)生B一內酰胺酶,由革蘭陽性菌產(chǎn)生的B一內酰胺酶以葡萄球菌屬產(chǎn)生的青霉素酶最重要,而在革蘭陰性菌中,超廣譜B一內酰胺酶(EsBLs)H1愈來愈受到重視。主要由腸桿菌科細菌如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等細菌產(chǎn)生的ESBLs對甲氧亞氨基B一內酰胺類抗菌藥物如頭孢他啶、頭孢噻肟以及單氨類抗菌藥物如氨曲南等藥物一種或多種耐藥,EsBLs大部分由質粒介導,包括,TEM型及sHV型衍生的B一內酰胺酶、PER型酶、cTx型酶及Kl、ToH0一l、MEN一1、VEB一1等型酶。
3.2細菌藥物作用靶位改變 B一內酰胺類是臨床最常用的抗菌藥物,其作用靶點是青霉素結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的由PBPs改變而引起的耐藥細菌主要有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以及銅綠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屬、流感嗜血桿菌、淋病奈瑟球菌等革蘭陰性(G-)細菌。當B一內酰胺類藥物以共價結合的方式使正常的4種主要PBPs失活,
PBP2a可替代完成細胞壁合成的功能,從而產(chǎn)生耐藥。
萬古霉素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糖肽類抗菌藥物,它和革蘭陽性菌的細胞壁肽聚糖前體五肽中的D一丙氨酸一D一丙氨酸末端(D—ala—D—ala)結合,抑制細菌細胞壁蛋白合成。因為臨床上萬古霉素的大量使用及其在使用中的不合理現(xiàn)象,導致了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的出現(xiàn)。VRE可通過DNA獲得質?;蜣D座子以及突變株的發(fā)生,而產(chǎn)生耐藥性。
大環(huán)內酯類、林可霉素、鏈陽菌素、四環(huán)素類、氨基糖甙類藥物主要通過與細菌核糖體結合,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而發(fā)揮抗菌作用。細菌核糖體由大亞基(50 8)、小亞基(30 8)構成,亞基中mRNA及蛋白質的改變,可引起與抗菌藥物親和力的變化,而產(chǎn)生對上述幾類藥物的耐藥性。細菌核糖體由大亞基(50 s)、小亞基(30 s)構成,亞基中mRNA及蛋白質的改變,可引起與抗菌藥物親和力的變化,而產(chǎn)生對上述幾類藥物的耐藥性。
3.3細菌細胞膜滲透性改變 細菌細胞膜與細胞的細胞膜相似,是一種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滲透性屏障。細胞外膜上的某些特
殊蛋白,即膜孔蛋白(porin)p1是一種非特異性的、跨越細胞膜的水溶性擴散通道。抗菌藥物也可通過這些膜孔蛋白進入菌體內部,發(fā)揮效用。而某些細菌由于膜孔蛋白較少或蛋白通道較小,使某些抗菌藥物不能進入菌體內部,產(chǎn)生所謂“內在性耐藥”或稱“固有性耐藥”(intrinsicallyresistant),即這種耐藥并非是由于任何染色體的突變或是耐藥質粒的獲得所致。
3.4細菌主動藥物外排機制 藥物外排系統(tǒng)的耐藥機制的研究源于20世紀80年代關于大腸埃希菌對四環(huán)素耐藥機制的研究,隨后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鎘耐受性機制的研究。細菌主動藥物轉運系統(tǒng)根據(jù)其超分子結構、機理和順序的同源性等可以將其分為四類:主要易化(MF)家族,耐藥小節(jié)分裂(RND)家族.鏈霉素耐藥或葡萄球菌多重耐藥家族及ABC(ATP—bindingcassette,ATP結合盒)轉運器。前三類主動泵出系統(tǒng)運行所需能量由氫離子藥物反轉運體逆轉H+,形成H+濃度差而產(chǎn)生的勢能所提供,而第四類利用ATP水解所釋放的自由能排出細胞內有毒物質。外排系統(tǒng)廣泛存在于革蘭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菌(如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空腸彎曲菌等)、真菌及哺乳類細胞(如癌細胞)中,其與細菌外膜通透性改變在多重耐藥中起重要作用,愈來愈受到研究者重視。
3.5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細菌生物被膜是指細菌粘附于固體或有機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細胞外多糖蛋白復合物將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狀物。常見的形成細菌生物被膜的臨床致病菌有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等。細菌形成生物被膜后,往往對抗菌藥物產(chǎn)生耐藥性,其原因有:①細菌生物被膜可減少抗菌藥物滲透。②吸附抗菌藥物鈍化酶,促進抗菌藥物水解。③細菌生物被膜下細菌代謝低下,對抗菌藥物不敏感。④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機體對細菌的免疫力,產(chǎn)生免疫逃逸現(xiàn)象.減弱機體免疫力與抗菌藥物的協(xié)同殺菌作用。由細菌生物被膜引起的感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生物醫(yī)學材料相關感染,如導管、插管、生物材料移植物(心臟瓣膜、骨關節(jié)等)相關感染;另一種為細菌生物被膜疾病,如肺囊性纖維化、慢性骨髓炎等。
這些耐藥機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兩個或更多種不同的機制相互作用決定一種細菌對一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水平。
4.自動化儀器細菌耐藥性檢測應用
檢測細菌耐藥機制是當今細菌學的一個最重要的課題,也是正確指導臨床醫(yī)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據(jù)。VITEK一2是最新一代的細菌自動快速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圍繞臨床治療效果和快速鑒定藥敏結果這一重點,高級專家系統(tǒng)確認鑒定和藥敏結果的一致性。高級專家系統(tǒng)是目前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向高智能化技術邁進的一大突破.收集了全球超過10萬份的權威論著,數(shù)據(jù)庫中含有20000個MIc分布圖和2 000種耐藥表型,專家?guī)炖锸占藢ΤR娭虏【兄委熥饔每股氐淖钚∫志鷿舛?MIc)分布圖.通過與資料庫中的MIC分布圖相比較,對細菌生物學進行確認,并確認耐藥表型,確定鑒定與藥敏結果的一致性,快速準確地分辨細菌的耐藥機制,耐藥表型和基因型。以前微生物實驗人員只能看藥敏結果給醫(yī)生提供用藥建議,對臨床醫(yī)生提出的問題和不同意見,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造成臨床與微生物實驗室溝通困難;VITEK一2高級專家系統(tǒng)不僅微生物實驗人員可不斷學習其細菌學知識和抗生素藥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顯著提高藥敏檢測的質量,提高臨床治療效果。